
新华社天津10月18日电(记者刘维珍)在天津举办的第22届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华尔兹表演”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在专家的精确控制下,多吨拖拉机绕着桩旋转,将前轮抬离地面,并以平衡的方式移动后轮。这一系列的动作像舞者一样流畅,又像舞者一样轻盈灵动。潍柴雷沃智能农业河北区域销售经理李军表示,能够完成这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不仅依赖于驾驶员良好的技术,还与发动机的“大心脏”、先进的液压控制系统和智能导航技术密切相关。 “在科技的支撑下,农业机械不仅在田间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还能‘优雅转动’,实现智能化、精准作业。”近日,22日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博会”)已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办。本届农业展参展商约4000家。展出产品约25000件,吸引众多消费者前来参观购买。它还拥有展示日本农业科技发展成果的平台。参观者将在展会上参观智慧农业设施。新华社刘维珍摄 展区,深圳大疆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T100”植保无人机引人注目。该公司天津区域代理商刘哲表示,该无人机最大飞行半径达2000米,支持熏蒸、种植、吊运等多种农林应用。它配备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支持自主和手动飞行。“近年来,我们公司推出的无人机设备不断更新和改进,有效载荷和喷洒能力的增加,扩大了作业范围,提高了作业效率。我们还融合了激光雷达、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帮助无人机在复杂作业场景中飞行更顺畅、着陆更精准、避障。”刘哲说。 “T100”农用无人机。新华社记者刘维珍摄。履带、轮子等行走系统让您适应各种现场工作环境。双目立体定位技术可以让机器快速获取果蔬成熟度、采摘位置等信息。清博(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将收获机器人带到了田间地头,并进行了试点使用。 “在现代农业温室里,机器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许多困难、高强度的任务。”李申该公司工程师杨先生介绍说,以西红柿为例,它喜湿、喜热,大棚内的温度往往达到40至50摄氏度,很难在大棚内长时间工作。这样的话,机器就可以代替人工24小时运转,大大提高收获效率。模拟人脑选择性识别和收获水果和蔬菜是很困难的,需要投入大量数据进行“预训练”。 “我们利用智能人工和多传感器技术,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算法,反复优化调试,引导机械臂完成抓取、采摘等一系列任务,解决自然条件下选择性采收果蔬的复杂问题。”李沉阳表示,公司目前已在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多个农场安装了设备,我们计划进行 中试使用针对这个场景,进行优化,然后进行进一步的推广。清波(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展会上展示的收割机器人。新华社 刘维珍 摄 近年来,我国取得了多项基础理论突破,培育了多个重要品种,研制了一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产学研紧密结合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实现了规模化应用,提高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成就。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2%,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超过96%,全国耕种收获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做出了重要贡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点。”农业农村市场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宋丹阳说。 多项智能农业技术装备的质量检验。建立检测中心,探索智慧农业认证举措,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