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感叹,近年来中国的面貌似乎发生了变化。
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添加了“技术风格”。
Deepseek征服了世界,“人工智能+”如春雨般渗透到田野、车间、大街小巷……
随着突破性科技创新不断涌现,曾经对中国存有偏见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科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了新的认识。
云栖2025大会在杭州开幕,工业机器人揭晓。摄影/中国报纸记者王刚摄。
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创新源泉,经济转型已经开始,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
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
数据显示,中国累计要素生产率显着提高,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脱钩”趋势愈加明显。
例如,2000年至2021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6%。 “十四五”下半年,得益于人工智能等新生产力,这一增速进一步提升。
曾经依赖密集劳动力的生产线现在正在被智能机器人精确高效的节奏所取代。以前依赖天气的耕地,现在通过大数据追溯和无人机播种,可以根据天气耕种。
从实验室诞生的独特理论到产业园区培育的前沿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以先进制造为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正在使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驱动力不会简单退却,而是会通过技术变革实现“老树新芽”。
“十四五”以来,工信部已支持46个城市通过新技术实施城市转型试点,建成5G工厂230多个优秀智慧项目、1260多个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50%以上。
创新“第一推动力”的作用日益重要。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世界创新指数2024》报告显示,中国在世界创新指数排名中升至第11位,成为唯一的中等收入国家国家进入前30名。
2024年,我国社会研发投入总额预计将超过3.6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集中度达到2.68%,高于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数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正在从追随者走向引领者,在许多前沿科技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在量子通信、航天载人技术、深海探测、射电望远镜等领域处于世界最高水平,在5G、特高压、高铁等技术上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中国创新对全球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本身,更体现在创新模式的转变。庞大市场为创新提供丰富应用场景,完整产业链支撑产业快速发展创新先试,新国家体制在重大核心技术攻克上展现出独特优势。
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人身上,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此过程中,居民收入的增加与经济的增长基本同步。
例如,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目前已超过4亿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举措不断开辟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消费场景。
另一方面,中等收入阶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与此同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综合金融服务将使创新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所有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它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促进社会公平。我们既坚定保持对外开放,又确保经济安全。
中国的发展模式不是照搬西方模式,而是立足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探索。
创新驱动的创新正在重塑充满活力的中国。 “十四五”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先后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到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预计将突破140万亿元,引发全球经济增长“暖流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