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沿岸相聚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演出+”融合,文化旅游发展新引擎~中南部六省(区)演出洽谈交流活动观摩~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农新宇通讯员黄英10月27日,第36届中南六省(区)项目洽谈暨绩效工作交流活动在武汉举行。以“探索‘演出+’融合模式,推动文旅企业家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六省(区)的艺术团体、演艺团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创新发展之道。活动会场“表演+”融合(主办方提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新引擎”乌斯主义。活动期间,六家单位分享了“演艺+”的创新和成功经验。 “文化旅游再现不仅仅是再现。”武汉朝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于涛以“知音号”项目为例阐释了这一核心理念。作为武汉文化旅游的名片,“知音号”平均每年演出360场,复购率高,团购率低。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设计。通过“引发、传承、转移、融合”的戏剧结构,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船上的乘客”,在108个人物的碎片故事中找到自己,情感在长江的夜景和时空的戏剧性融合中得到彻底升华。 “知音号”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仪式在城市、在自己,树立沉浸式文旅演出的行业标杆。活动场地(主办方提供照片)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目前非常热门的“豫河南剧场奇幻城”。仅河南歌剧幻想城建业文旅营销中心品牌总监刘开鹏表示,歌剧幻想城拥有剧场21个,剧目约800分钟。通过《李家村》《车站》《幻想城》三部主线剧和18部迷你剧,将丰富的中原文化转化为生动的生活故事。截至今年10月,累计观众人数达到5500万人次,其中80%为县外游客,85%的观众为年轻人。他成功地“普及了戏剧”,用他的戏剧吸引了游客。 “剧目不断更新,内容不断增加,使奇幻城成为连接世界各地的文化旅游中心。剧场内外,激发文化探索。”活动场地(主办方提供) 韶山湖湘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最美韶山隆”项目,通过AI互动、4D动态场景等科技手段,提升视觉体验,好评率突破90%,年轻观众占比提升至41%。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表演+思想”产品该项目与18家研究机构合作推出的“政治课堂”也受到好评,今年共有来自各地的128支队伍、6万余名师生参与。广州大剧院总经理霍建华表示,通过“内容创新+业务拓展”,剧院打造了“演出+培训+文创+商业”的生态链,实现了收入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创新运用将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挂钩的“门票经济”,催生了“进城看戏”的风潮,13%的观众来自省外。广西演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嘉禄介绍了“以演出游广西”。这种“本土振兴与外来引进”相结合的结果,创作了《柳柳州》等原创作品,引进了《丝路之花》等顶尖作品,每年演出80余场。通过发放“演艺消费卡”和惠民政策,带动消费3600万元以上。活动场地(主办方提供) 海南班戈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和一流的场馆设备,近年来在举办张艺谋等名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方面取得了成功。杰和张艺兴。公司总经理陈志具体介绍,海南“简化审批”、“绿色通道”等高效服务机制,为“演艺+”融合提供了良好环境,助力海南从“演出场馆”向“全球演艺目的地”转型。在交流讨论中,与会专家代表表示,随着文旅融合加速、消费提升深入,演艺行业游客表示,世界戏剧模式正在向沉浸式、科技化、IP化方向转变,“演艺+”融合前景广阔。活动现场(主办方提供),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刘克志表示,推动“演出+”全面融合,是拓展演出市场空间、增强演出实力的重要途径。增强内生力量。 “我们要积极推动演艺与旅游、科技、商业、餐饮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创造更加沉浸式、互动性、场景化的新娱乐方式、新消费,让演出从传统剧场空间走向更广阔的城市街区、旅游景点、商业设施,融入人们的生活,点亮城市夜景,促进区域发展。”